“因材施教”语出《论语•为政》“子游问孝”、“子夏问孝”中宋代朱熹集注,朱熹归纳孔子的教学方法时引宋程颐曰:“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,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,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,故不同也。” 孔子的“因材施教”已演化成了成语,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将其解释为: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、性格、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。在我国传统教育中,“因材施教”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和优秀的教育传统之一。作为孔老夫子的崇拜者,我在日常教学中一直努力效仿。
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是因人而异的,他认为:“中人以上,可以语上也;中人以下,不可以语上也”(《雍也》)。颜渊在孔门弟子中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,自汉代起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,孔子便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,即视、听、言、行都要合乎礼的规范;仲弓对人谦恭不够,不能体谅别人,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,要能将心比心,推己及人;司马牛因“多言而躁”,孔子就告诫他:做人说话要谨慎,不要急于表态。樊迟较鲁钝,孔子对他就只讲“仁”的最基本含义,教导他平时生活严肃庄重,处理事情严肃认真,与人交往忠心诚意等。
孔子对学生的特点了然于胸,他随时注意了解学生,有时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。在我们的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,学生的“个性差异”是客观存在的 ,每个受教育者的思维都有其独特的方式,因而对他们进行个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。个性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,纠正不良个性,发扬优良个性,最终使学生的个性能够顺应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。这就是教育中常讲的因材施教原则。个性差异存在于整个教育过程中,我们要不失时机,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。
那么在教育过程中,如何针对学生个性,因材施教呢?愚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:
一、留心观察,充分悦纳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进行观察,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环境和机会,让其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;同时也要认真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,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。如果是因为性格上的原因,那就必须在改造性格上下功夫。前苏联有一句谚语:好看的爱,有伤疤的更爱。教师对于有问题的学生更要偏爱一点。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锁的钥匙,教师只有用真挚的爱心,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绽放希望之花。例如我班鲍同学,对待学习和处理问题情绪化严重,且脾气暴躁易怒,经常无故离开教室,对自己的缺点、错误认识不足,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有厌恶心理,十几岁的孩子却时常会给人一种阴沉的感觉。经过一段时间了解,我发现这个孩子因为家庭等诸多因素缺乏关爱。因此,我就以爱心为媒介,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,放下班主任的架子亲近他,敞开心扉,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,并且时不时地在无意间告诉他某位任课老师对他的付出和关心。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,发现他会对这位老师的课程认真起来,并且逐渐提高自己的分数,渐渐地他会在意这些老师对他的看法。在这座畅通的桥梁上,我惊喜地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已成为牵制他的重要因素,他会因为怕给我惹麻烦和让我不开心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。开学至今,这个孩子没再打过架,但是仍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地去强化,促使他成长。教育、转化一名问题学生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但是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,终会有所收获。
二、因人而异,春风化雨。寻找每个学生,尤其是寻找较调皮或是性格内向孩子的优缺点,让他们发扬优点,克服缺点,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前进的动力和目标,积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,引导他们尝试成功的乐趣。我班背书困难户李同学,开学之初便以高频率出现在各大科背书任务完不成的名单上。这个孩子没什么脾气,态度也很好,无论老师如何说,他都乐呵呵地看着你,让人无从下手。我依旧相信“动之以情,晓之于理”的功效。我让他每天下课待在我旁边,可以看任何学科的书,忙碌之余只对他说一句话:“强强,我从来不信你背不掉书!”其余的话也不多说,后来有一天,他是班里第一次背诵完《出师表》的,我在班里公开甚至夸张地表扬了他。直到现在,他一直是班级前几名完成背书任务的,而让我欣慰又心疼的是,班里孩子告诉我,李同学为了背完书经常深夜两点才睡。至此,我更加坚信,因材施教的出发点依然是春风化雨的爱。
三、方法灵活,张扬个性。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,或是组织一次小讨论,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、见解,或让孩子亲手试一试,亲自表演一下等等,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一次吃过中午饭我想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晒晒太阳。当孩子们得知可以去操场晒太阳的消息时,欢呼声响彻整个楼道。这群孩子像出笼的小鸟飞向了操场,一到操场他们就把棉衣脱了,随机在操场上跑着,躺着,爬着……阳光暖暖的,天空瓦蓝瓦蓝的,在这样的天地里孩子的天性才得以真正的施展,他们三五成群坐在一起复习着课本的知识点,背靠背一起背诵课文,不一会儿就一个接一个来找我背诵,很多孩子都一改平时一拖好几天的坏习惯,很快便将课文背诵完毕,其实把学校当作一种生活才是教育的正常状态。生活有很多的无奈,但只要我们精心打理,还是能寻找到很多无奈中的情趣的!沐浴着今天暖暖的阳光,仰望着瓦蓝的天空,耳边回荡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欢笑声,看着他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,内心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!我深感好的教学方法胜过枯燥乏味的说教。那天晚上,孩子们的随笔日记里写满了这一天的快乐。
四、给以自信,注重赏识。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,赏识他们,尊重他们,从而使他们养成自信、自尊、有顽强进取心、乐于合作的良好个性品质。著名心理学家威廉·詹姆士说过:“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动力是—希望具有重要性。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—可望得到他人的肯定。”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觉到自己在这个班级中很重要,首先我在课堂教学中会为他们创设展示自我的机会,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,其次多关注那些不爱发言的孩子。这些孩子往往是学习困难的学生。据专家统计,学习困难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不自信造成的。由于这些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,时间长了就会感觉到自己在这个班级中可有可无。因此我们教师要精心为这些孩子创设展示自己的空间,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,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,感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。我班男生周同学,平时沉默寡言,从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交往,没有知心朋友,也得不到别人的关注,常因一点小事就在桌子上趴很长时间。根据这些现象,我进行了多方面的帮扶工作,但效果不是很明显。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,一次德育培训会中的一段话启发了我:“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,他就学会了谴责;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,他就学会了自信。”对,这就是我要找的答案---自信心。周同学缺乏的正是自信心。回去后,我找到他,希望他做好三件事:第一,班里卫生不是特别好,我希望他下午上课前为班级扫扫地(同学们在座位上能看得见)。第二,主动帮助班级里有需要帮助的同学。第三,认真观察同学们对他的态度和看法的改变。再次找他谈话时,他高兴地告诉我:同学们开始主动请他帮忙,邀请他一起吃饭、活动,开始愿意和他交往。他和同学们也能融洽相处了,似乎感觉到了集体的温暖。我又对他进一步引导,告诉他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,必须要有付出。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他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,性格变得外向了,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,能积极参加班级的活动了。家长看到了孩子的变化,非常认可我们的工作。周同学的进步让我感到欣慰,也让我很受触动。
在教育过程中,教师一定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育。应针对个性差异,因材施教。为此我们要抓住每个教育契机,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,从而为他们将来能经得起挑战,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打下坚实的基础。